beat·365(中国)-官方网站
水利史话

“四渎”和河南水系的变迁有什么关系?

时间:2021-04-10 浏览:8026次

“四渎”是我国古代对四条独流如海的大河的称呼,即“江、河、淮、济”(长江、黄河、淮河、济水)。其中淮河、济水古时候也独流入海,故得与江河并列,后淮河、济水先后被黄河改道所夺,淮河下游淤塞后改注入长江,而济水经过沧桑变迁,今已消失。

《尔雅·释水》:“江、河、淮、济为四渎。四渎者,发源注海者也。”说明了奉江、河、淮、济为四渎的原因就是它们独入大海。《风惜通义·山泽》引《尚书大传》《礼三正记》继续解释说:“渎者,通也,所以通中国垢浊,民陵居,植五谷也。江者,贡也,珍物可贡献也。河者,播也,播为九流,出龙图也。淮者,均,均其务也。济者,齐,齐其度量也。”这种信仰其实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,因为古人认为凡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的都是神,河流给人们丰富的水源,又可供给人们食用的各种鱼类,但有时也有威胁人类生命的水旱灾害,于是对之产生敬畏之情,立庙祀之。从周朝开始,四渎神就作为河川神的代表,由君来祭祀。

河南地处中原,古代水系分属长江、淮河、黄河、济水四渎,遍布湖泊陂泽。先秦时期的黄河,流经今郑州市北广武山下,东北流经今新乡市东、卫辉市南、滑县东、内黄东、流入河北出境。自周定五年(公元前602年)至清咸丰五年(1855年)的2400多年间,黄河决口1500多次,大的改道达26次,有5次大的变迁。其泛滥范围大致呈扇形发散,基本是以郑州为顶点,北至天津,南达江淮。先秦时期的济水,分黄河南、黄河北两部分。北流源出济源王屋山,下游屡经变迁,今已并入漭河;南流本是黄河泛道,因分流处与河北边的济口隔岸相对,古人遂视为济水下游,当时济水自今荥阳北黄河东出,流经今原阳县南、封丘县南,流入山东省。至唐代,河南省境段已被黄河侵袭淤积而湮没。唐宋时,曾在开封先后导汴水和金水河入南济故道,以通漕运,济水消失。

晋代以前,豫北卫河水系还未形成,当时太行山麓的清水、淇水和洹水都流入古黄河。东汉建安年间,曹操于淇口作偃遏淇水东北流入白沟,以通漕运。晋代又将清水从入黄河改为东会淇水入白沟。隋大业四年(公元608年)利用清水和白沟开挖永济渠,北宋以后,更名御河,元末明初,始称卫河。

由于上述黄河泛滥改道,泥沙淤积和开挖人工河道的变化,济水原形消失,原济水流域的贾鲁河上游及其索须河源流,改入淮河流域;卫河的形成,使黄河以北的水系发生很大的变化,终演变成海河水系,使河南水系形成分属江、淮、黄、海四大流域,直至今日。



扫一扫

扫一扫